現在流通的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幣,背面圖案涉及11個地方。錢幣被稱為“國家的名片”,能成為我國“名片”的地方不但是著名的風景地,更是我國自然地理、歷史文化和政治紀念的代表。讀取這些“國家名片”上的風景,可以視為最濃縮的“中國精華游”。

珠穆朗瑪峰位于我國和尼泊爾交界的地方,從中國境內眺望珠峰,它像一座金字塔,威嚴地聳立在一排雪峰之間。第四套人民幣中10元的紙幣選擇它做背面圖案。這張錢幣整體色調以藍色為主,設計它的時候就考慮到珠峰適合這種冷色調來表現。

長江三峽曾經三次入選人民幣,目前流通中的第四套人民幣中的5元和第五套人民幣中的10元都選用三峽作為背面圖案。第四套人民幣選用的是三峽中最有代表性的巫峽景觀。

巫峽西起巫山的大寧河口,東至巴東的官渡口,長40公里,峽內奇峰突兀,群山莽莽,峰回江轉,船行其間,經過巫山十二峰,峰峰各有特色,風景千姿百態。

第五套人民幣的10元紙幣是空中俯瞰三峽,這個角度更能展示山高水急,讓我們從難以親歷的高度觀賞三峽美景。

壺口瀑布是黃河流域的一大奇觀,它是中國第二大瀑布,這里的壯觀風景成為第四套人民幣50元的背面圖案。

壺口位于陜西省宜川縣與山西省吉縣交界處,在此之前,黃河穿行在黃土高原的秦晉峽谷之中,當流至壺口時,寬約400米的河床突然收縮到四五十米,河水奔騰傾瀉而下,猶如從一巨型壺口傾倒出,所以起名“壺口”。

桂林山水甲天下,國家的名片上怎么能少了這“天下第一”的風景?桂林風光登上了第五套人民幣的20元券和1990年發行的“外匯兌換券”的50元券。


南天一柱位于海南島南部海岸的“天涯海角”風景區里。從這里向南就是茫茫大海,古人認為是中國的最南端,于是有“天涯海角”之稱。相傳這里的一塊2米高的巨石曾是支撐天空的柱子的一部分,在共工撞不周山時碎掉了,清代官員范云梯在巨石上寫下“南天一柱”四個大字。


第五套人民幣10元的背面圖案是泰山,不過這個圖案采用了空間“蒙太奇”的手法,把“五岳獨尊”的石刻和泰山主峰兩個場景放到一起,在現實中是看不到這樣的景觀的。


第四版人民幣最大面額的紙幣——100元券選取的圖案似乎不是特別熟悉,但老一輩人一看那雄壯的山勢和巍巍青松,就能立刻認出它就是革命圣地井岡山。井岡山位于江西省南部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的中部。


布達拉宮位于拉薩市中心,它是藏傳佛教的圣地,過去曾是西藏統治的權力中心。布達拉宮建立在拉薩河谷中的紅山之上,宮殿依山而建,巍峨壯觀。

為了制作第五套人民幣50元券的布達拉宮,上海印鈔造幣廠的兩位高級美工來到拉薩考察。他們尋找很久,最終在一個水廠的廠房頂上找到“最佳角度”。他們先在這里拍照片、畫素描圖,經過反復修改和雕琢,最終設計出人民幣上的圖案。

“三潭印月”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、“接觸”最多的風景,因為它出現在第五套人民幣面值1元的錢幣上。三潭印月是杭州西湖的標志性景觀,是江南園林“自然風光與人工建筑結合”的典范。

西湖中的這三座小石塔被稱為“三潭”,秋節時,在塔中點燃燈燭,燈光、月光以及它們在湖水中倒影交相輝映,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經典之作。人民幣上的圖案并非完全寫實,攝影師所在角度只能拍到兩座石塔。

不用多說長城在國人心中的地位,在世界范圍中,長城也是“中國符號”之一,它出現在第四套人民幣中1元券上。

這幅長城的圖案選取從空中俯視的角度,表現出長城依山蜿蜒的巍峨氣勢。在紙幣中,1元面額的流通量比更大面額的要多很多,用長城做“國家的名片”,再合適不過。長城曾先后四次登上人民幣的票面,目前流通的1元人民幣是選擇北京郊區的八達嶺為藍本繪制的。

第五套人民幣100元券的背面圖案為人民大會堂。人民大會堂位于tian~an-door廣場西側,與國家博物館遙相對望。錢幣上圖案左側有石柱,是站在國家博物館看向對面的景象。人民大會堂曾出現在人民幣的正面圖案上,那是1966年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的10元券,圖案是人民代表走出大會堂。

第五套人民幣100元券的背面圖案為人民大會堂。人民大會堂位于tian~an-door廣場西側,與國家博物館遙相對望。錢幣上圖案左側有石柱,是站在國家博物館看向對面的景象。人民大會堂曾出現在人民幣的正面圖案上,那是1966年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的10元券,圖案是人民代表走出大會堂。
